中国电力网
2010年3月5日
“坚强智能电网规划即将出台,智能电网第二批试点也将启动”。当业界对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之际,国家电网公司近日召开的“十二五”电网规划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传出的这一信息,再次让电力设备生产商沸腾。
标准先行
资料显示,国家电网2010年的电网投资将在2700亿元左右,而未来电网智能化建设的投资总额预计将达到4000亿元,或者更多。但无论“蛋糕”做多大,电力设备商期待的,还是电网智能化具体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这类实在的东西。
有关专家表示,关于智能电网的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都在如期进行,目前正在对标准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
种种迹象显示,国家电网对于智能电网相关规划、标准文件的制定正在提速。坚强智能电网规划实际上分两部分,坚强电网规划和智能化电网规划。按照相关规划,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规划、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以及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
要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必须标准先行。目前,有关部门已起草了一批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共100多项,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多个环节领域。目前正在征求业内专家意见,成熟后将对外公布。
分析人士认为,国家电网正在制定的智能电网设备标准体系将对国内设备商的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一旦智能电网的统一标准出台,对国内的设备商而言,将是利好消息。因为智能电网设备领域一旦有了游戏规则,其投资也就有了方向指引和强大动力,有利于设备商找准产品定位,做出生产规划。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研制目前已和装备制造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正按计划推进前期工作。
有望提速
我国首条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线路已建成投运,新开工建设的还有淮南—上海、锡盟—上海、陕北—长沙等特高压线路。无疑,我国电网建设正在向“特高压电网”快马加鞭。
但此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甚至是刚刚起步。2007年10月,华东电网公司启动智能电网可行性研究项目,目前处于前瞻性研究阶段。华北电网公司还在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电力公司在对电网安全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系统方面进行研究。这种现状,与美国ibm、通用电气、谷歌等公司在智能电网方面的研发进度有很大差距。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已经全面提上日程,并有望提速。
“积极发展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力发展的新趋势,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表示。他同时对外宣布,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是: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根据规划,我国将分三个阶段推进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及各环节的试点工作;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建设华北、华东、华中“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坚强智能电网的内涵包括:首先,结构坚强是智能电网的物质基础。其次,智能是技术支撑。智能的基本特征是能够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主要依靠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最后,智能电网要求各级电网协调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化电网,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主要环节和信息化支撑平台。
蓄势待发
为推行国家互动电网的战略改造,初步估算,我国需要更新百万个以上变电站,将3000万~5000万块电表更改为智能电表,推动世界上******的统一电网体系分期实现电网技术的升级。根据政策开放程度,电网还可以开放宽带、电视盒通讯等业务。这将是一个比3g业务更宏大的产业空间,更能拉动内需。
目前,智能电网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在各地推开试点将是2010年智能电网工作的重头戏。包括国电南瑞、国电南自、许继电气等积极备战智能电网的设备商,一面在等待智能电网相关标准和规划出台,一面悄悄展开技术研发。
眼下,国内电力设备商蓄势待发,在规划和标准发布之前做足功课,等待引爆智能电网设备建设风潮,以实现企业行业地位的巩固甚至提升。
专家表示,智能电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新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涉及面很广,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智能电网设备市场非常广阔,足够容纳数量可观的企业分享,但目前该市场尚在培育过程中,能够抢占先机的设备商无疑在今后的竞争之路上会更好走。
此外,智能电网产业链的发展将带动智能变电站、柔性输电和智能调度环节的发展,将对电力设备产生层次需求。智能电表和数字化变电站面临较高景气度,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将会从中受益。